
巧克力的歷史 – 不為人知的先苦後甜
巧克力的歷史 – 不為人知的先苦後甜
提起「巧克力」三字,我們很快就會聯想到巧克力塊、布朗尼等甜點。但在巧克力長達近四千年的歷史中,它都是苦的飲料,跟現代人進食的巧克力大相逕庭。
巧克力發源地
提到巧克力的歷史,不得不提美洲文明。巧克力產自可可樹,是中美洲發南美洲的原生植物。一顆可可樹的豆莢含有大概 40 粒可可豆。人類學家發現,巧克力的生產能追溯至公元前 1900 年的前奧爾梅克(pre-Olmec)文明,即現今墨西哥一帶。古時的中美洲人在熱帶雨林種植可可樹後,把可可豆發酵、烘焙並研磨,然後製成醬料。他們會把可可膏和水、呍呢拿、辣椒和其他香料混合,釀製帶泡沫的巧克力飲料。
對美洲的奧爾梅克、瑪雅及阿茲特克文明來說,巧克力有提神、調劑情緒及催情作用,使他們相信巧克力有神秘的靈力。16 世紀的阿兹特克皇帝蒙特蘇馬二世 (Montezuma)一天就飲用三加侖的巧克力來提升性欲。另一方面,瑪雅人相信有一位可可神。巧克力也不是人人可吃的東西,只有當時統治者、戰士、傳教士及社會上流才可進食
阿兹特克文明的中心地位於中墨西哥的乾燥高地,是不能生產可可的地方。14 世紀時,他們的在中美洲影響力日益增加,阿茲特克人設法取得可可豆。於是,阿茲特克人與瑪雅人以可可豆作為貨幣。在大概 1500 年,100 顆可可豆就可以換到一隻火雞。巧克力是瑪雅人的平民美食,幾乎家家戶戶每餐都會飲用巧克力飲料;但對阿茲特克人來說,可可豆比金更加貴重,是上流社會才能負擔的奢侈品,平民只有在婚禮或某些慶祝場合才能吃到。
踏足歐洲
直至16世紀,巧克力才開始踏足歐洲。包括鼎鼎大名的埃爾南·科爾特斯 (Hernán Cortés )在內的西班牙征服者入侵墨西哥,以黃金換取巧克力,把它們帶回歐洲。那時候,巧克力只是被視作「手信」,並非歐洲人常用的食材。直至1580年左右,巧克力才被恆常地運送到歐洲。當時的西班牙人以蔗糖發玉桂調味,把苦的巧克力飲料變甜。雖然味道不同,但巧克力在西班牙仍是奢華及權力的象徵,只有皇室成員及菁英分子才有機會進食。
過了接近一百年後,巧克力才開始由西班牙傳入歐洲其他國家。1615 年,西班牙國王菲臘三世的女兒與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結婚時,把巧克力帶到法國。不久後,巧克力風潮開始席捲歐洲各地皇宮,不少貴族子弟視它為有益拿康的靈丹妙藥。除西班牙外,也有一些歐洲國家前往中美洲,把可可帶回家鄉。巧克力是歐洲各地皇室最早的提神飲料,比茶及咖啡更早攻陷人心。為滿足皇室對巧克力的需求,歐洲列強下令在赤道區域的殖民種植可可樹及糖。
巧克力的變化
18 世紀末,蒸汽機的出現促使巧克力量產,巧克力才由奢侈品變為大眾美食。1828 年,荷蘭化學家 Coenraad Johannes 改寫了巧克力的製造過程 – 發明可可油壓榨機 (cocoa press)。機器會把可可油從已烘焙的可可豆擠壓出來,製成粉餅。研磨出的可可粉可混和其他食材變為液態狀,倒進模中冷卻後,便成了一顆又一顆的巧克力。此後,巧克力不再是只屬貴族的飲料,而是大眾都可以負擔的甜點。
1847 年,英國巧克力公司 J.S. Fry & Sons 以 可可油、可可粉發糖製作了全球首次出現的巧克力塊。1868 年,當吉百利 (Cadbury)還是一間小公司時,在英國推出了盒裝巧克力糖。不1876 年,瑞士巧克力商 Daniel Peter 在製作巧克力時加入奶粉。幾年後,他與 Henri Nestle 成立雀巢公司(Nestle),在市場上推出牛奶巧克力,大受消費者歡迎。Rodolphe Lindt’s 則在 1879 年發明了巧克力精煉機 (conching machine) ,使巧克力的口感更幼滑,去除苦味及酸度後,風味也更出眾。在19 世紀末及 20 世紀初,Mars 及 Hershey’s 等的巧克力公司也相繼推出不同種類的巧克力,迎合消費者不斷上升的需求。
重返美洲
在 1773 年前,巧克力在美洲殖民地已深入民心,是各階層都愛享用的飲料。在美國獨立戰爭中,可可豆再一次成為貨幣。可可豆既是士兵的工資,也是糧食配給的一部分。現時,每個美國人一年平均就進食了 12 磅巧克力,比一包5公斤的白米還要重多 0.4 公斤。
巧克力新風潮
20 世紀時巧克力,一般都用最硬及風味不佳的 forastero 可可豆製造,這種廉價美食也加入了大量糖份及添加劑。最近,消費者開始講究可可豆的耕作及收割形式,希望購買高質素的手作巧克力。一些功克力的龍頭企業如 Hershey’s 藉由購買小型巧克力製造商,擴展手工巧克力業務。
巧克力的奴隸
現時,全球有 70% 的可可豆都在西非國家出產。一些可可豆製造商為提高競爭力,以低價售出可可豆,不惜雇用西非的童工。由於西非不少家庭都極為貧困,人口販賣者亦以高薪遊說小孩去可可豆農場工作,為幫補家計,這些童工都會樂意接下工作。另一方面,部分兒童被親人販賣給農場主人。一些人口販賣者也會到全球最窮的兩個國家 – 布吉納法索及馬利的村落誘拐兒童。當小孩被帶到農場後,有可能幾年,甚至永遠都再不到他們的家人。
這些兒童在農場的生活飽受剝削。吃的是廉貨玉米和香蕉,睡的是簡陋的木板,衛生設備欠奉,也沒有潔淨的食水。可可豆農場的童工大多是 12 到 16 歲,也有報告指及有農場雇用 5 歲的童工。他們的日常工作為使用電鋸清理林木、爬上可可樹以砍刀切下莢果、包裝及運送超過 100 磅的莢果。他們的工作涉及不少高危活動,很多童工身上都有工作造成的疤痕。除此之外,童工也不知不覺吸入農藥中的有毒物質。
有報告亦指出好些農場主人沒有發工資給童工。若他們嘗試逃走,或工作時動作不夠迅速,會被主管鞭打。換句話說,他們的生活跟奴隸沒分別。當你享受巧克力的甜時,請勿忘記這些甜可能是建基於別人的苦。
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history.com/topics/history-of-chocolate
https://www.smithsonianmag.com/arts-culture/a-brief-history-of-chocolate-21860917/
http://www.foodispower.org/slavery-chocolate/
http://time.com/4693048/chocolate-history-museum/
https://www.history.com/news/the-sweet-history-of-chocolate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