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香魅影

《人類大命運》書評 – 令人毛骨悚然的科技發展

《人類大命運》書評 – 令人毛骨悚然的科技發展

Homo Deus –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

不同的時代,人類被不同問題圍繞。過去,人類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貧窮、飢荒、戰爭;今天,我們面臨全然不同的 agenda。《人類大命運》(Homo Deus –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) 的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以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切入,剖析歷史如何塑造我們的意識形態,再以科學證據探討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—自由意志存在嗎?當我們了解到「人」是什麼的一回事,或許我們將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今天和未來。

人生的意義?(source of authority and meaning)

人活在世上,追求的是什麼?這個課題,從中學的生涯規劃已開始困擾我們。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,答案可能是財富、快樂、親情、事業,歸根究底,窮一生努力,是為了滿足我們在情感上的需要。資本主義出現前,凡人追求的可能是神或國家的榮耀、死後的永生,塵世間的藝術、知識都以讚美神為中心。為刺激消費,資本主義把鎂光燈從教宗/君王轉移到人的自身,商業廣告告訴我們「消費者至上」,引導大眾透過消費滿足欲望。問題來了,我們的欲望和情感,到底是什麼?人類追求人生目標,是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嗎?

「你」的選擇 (free will)

「自由」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什麼?可能是所謂的「隨心所欲」,想買名牌就能買到,想去歐洲就能去到,想投票給特朗普就能去票站投票,想辭職就辭職。這樣一想,富人似乎比窮人自由得多了。然而,近年的科學研究似乎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,倒是比較支持人類的「思想」、「靈魂」不過是一堆計算程式(algorithm)。「你」決定今天晚上要去吃烤肉,其實都是腦袋內的一堆化合物在作祟。況且,人的選擇向來就容易受到輿論及廣告所擺佈,所謂「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」,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。如果人類只是一群受基因操控的扯線娃娃,生來就為滿足計算程式設定的欲望而奔走,那我們的人生意義豈不是一場空?

數據主義 (dataism)

當我們的祖先還在靠狩獵及採集維生時,不少部落都信奉泛靈論,認為萬物都有「靈魂」。但從農業時代開始,人類開始自我膨脹,一神論開始興起,支持「人是上帝挑選的物種」的看法,從而合理化馴化動物的行為。近幾百來,人類自由主義則把人的自由意志視為最高,認為每個個體都是神聖的。

新崛起的「數據主義」(dataism) 卻不怎麼認同人的價值。數據主義支持者認為人與機械本質上都是演算程式,只是構造上有所不同而己。 以現時科技發展的步伐來看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比起人的大腦更為優勝,不僅可更迅速處理資訊,更可模仿人的創作能力。數萬年前,智人憑着非凡的大腦征服其他物種;未來,歷史又會否重複,更高智能的 AI 又會否征服人類,使人的價值貶低?

《人類大歷史》書評
Google 早陣子的 doodle,網民作一小段旋律,AI 就會仿照巴哈的風格配上和弦。

看畢 Homo Deus 整本書後,確實有點心寒。一方面,人工智能能在醫療及資訊處理上發揮明顯的優勢。另一方面,當人類愈改進人工智能的性能,甚至令 AI 超越人腦,醫生、律師等職業將被取代。屆時,人類在社會上的主導角色,將被矮化。幾週前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有一系列活動,我聽了前中大校長沈祖堯的講座,他持樂觀態度,認為愛、希望等特質是人所獨有,故 AI 不能比擬,但我不敢苟同。人的情緒行為,其實也莫過於一連串的基因演算程式及生化反應。當科學家能確實地找到「愛的方程式」由哪些因素控制,理論上也能複製這套方程式。

當 AI 的角色愈趨重要,人類如果確保自己不被 AI 取代?我的看法是,當我們不以效率衡量事物的價值,不事事追求完美,人在世界的角色才愛到保障。又或如沈教授在座談會的看法一樣,在 AI 科技發展同時,我們必須𨤳清人與 AI 的關係,確保 AI 是補足人類的限制,而非取代人類。

相關文章

《人類大歷史》書評 – 人類一直追求的是什麼?

槍炮、病菌與鋼鐵 – 歷史讓人學懂謙卑

ʕᴥ· ʔ 搵我地歡迎係下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