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催淚彈 (tear gas)有幾危險?那些你未必知道的事實與真相
催淚彈 (tear gas)有幾危險?那些你未必知道的事實與真相⋯⋯
催淚彈到底是什麼東東?或者就由它的歷史說起吧。早在 1914 年八月,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法國人便以催淚彈作為武器對抗德軍。當時的催淚彈會釋出帶香氣或果香的氣體,敵人吸入後會呼吸困難,雙眼受到刺激後會不由自主地分泌眼淚,高劑量的催淚煙甚至會引起短暫失明。不過這些癥狀通常在三十分鐘後便會消失,因此當時的催淚彈不算是很有效的武器。
但由於催淚彈能在短時候內刺激人的痛覺感受器(pain receptor),敵人吸入後,一般都會抵受不住生理痛楚而逃走,故此催淚彈視作相當有效的人群管理工具。在上個世紀 20 年代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美軍化學部隊 (Chemical Warfare Service) 的長官 Amos Fries 決定把這種對抗敵軍的武器用於控制人群及罪犯,再找律師、商人及傳媒合作,為催淚彈開創商業市場。該年代完結前,紐約、芝加哥、三藩市、費城等地的警察部門均購入了催淚彈。不要以為他們的市場只限國內,當時的殖民地如印度、巴拿馬及夏威夷也有入貨,銷路算是不錯。

話雖如此,當時的催淚彈設計其實不盡完美,爆破裝置一般都會傷及使用者,亦即警察。於是,有人嘗試改良催淚彈的設計,研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散播當中的催淚氣體,包括手槍、警棍、蠟燭、甚至是筆。改良後,催淚彈開始成為民用的工具。舉個例子,銀行可以把催淚彈放在金庫,防止劫案發生。
香港警察在 2019 年 6 月 12 日用的 僱淚彈
那到底 tear gas 本身又是什麼?嚴格來說,它本來是液體或固體,但會以氣體形式釋出。不同的僱淚彈有不同的化學成分,引起的效果亦有異。歷史上曾出現含有毒物質的催淚彈,現已不能合法使用。越戰期間,有軍人曾在古芝地道用 CN (chloroacetophenone) gas。而現時市場上的僱淚彈主要有兩種,分別是 OC gas (oleum capsicum) 和 CS gas (2-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)。前者基本上是天然辣椒油中的成份,後者則是一種親電子的化學物質,會刺激痛覺神經,亦正正是香港警察在 2019 年 6 年 12 日使用的催淚彈,由英國公司 Chemring Group 生產。
(圖片來源:路透社)
今天的催淚彈,效果已不如 WWI 時般弱雞了。不少網民大讚相片中的勇士很有型,但型的背後雖然承受不少風險。美國杜克大學的麻醉師 Sven-Eric Jordt 研究催淚彈已逾十年,他指出催淚彈 CS gas 會與人體的生物分子及及蛋白質產生化學反應,能引起嚴重燒傷的感覺;這些化學物質通常都不會致命,但使用不當,例如直接向人群施放催淚彈以致身體受頭部受傷,或在有限空間使用僱淚彈,會引致死亡。在阿拉伯之春的一連串衝突中,不少孕婦在接觸催淚彈後流產。
巴林警方所用的催淚彈
2011 年 2 月,巴林警方在布拉格之春的示威期間,多次向車輛、住宅、寺廟投擲多枚催淚彈,多人因流產、頭部受傷、呼吸系統衰竭而送院。美國人權組織 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 在十八個月後發表報告,共有 34 宗死亡個案與催淚彈有關,當中的死者包括嬰兒、小孩及長者。
(圖片來源:香港電台)
2019 年 6 月 12 日,多名香港市民因不滿林鄭月娥硬推逃犯引渡條例,走到立法會大樓及政府總部附近示威。期間香港警察施放多枚催淚彈,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則指出警方當時所用的是最低武力。請各位讀者謹記,不當使用催淚彈能引起流產及死亡等嚴重後果。回顧當天中信大廈事件 及警方向單人或人群直接施放僱淚彈的場面,那到底香港警方在 612 期間,是否用了最低武力呢?相信各位讀者心中有數。